今年7月11日正式入伏,俗話說:“熱在三伏”,三伏天酷熱高溫,這段時間除了是養(yǎng)生的好時節(jié),更是一個需要避病的日子,快來看看關(guān)于“三伏天”,你應該知道的事……
一、何為三伏天?
三伏天,出現(xiàn)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。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(jié)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?!叭敕焙?,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(xù)高溫模式。
傳統(tǒng)歷書規(guī)定:“夏至三庚便數(shù)伏”,意思是說,“從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(shù),數(shù)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中帶有“庚”字頭的那一天?!胺北硎娟帤馐荜枤馑炔胤叵拢灰嘀柑鞖馓珶?,宜伏不宜動之意。
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。因為每年夏至節(jié)氣后的第三個庚日(初伏)出現(xiàn)的時間不同,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(shù)也不相同。中伏時間有長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有20天。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,有些年份是40天,兩種情況。
二、2023年三伏天具體時間
7月11日至20日為頭伏(10天)
7月21日至8月9日為中伏(20天)
8月10日至19日為末伏(10天)
三、三伏天勿做這些事
1、日光暴曬
三伏天烈日高照,陽光中的紫外線,會引起皮膚脫皮、紅斑,嚴重的甚至會起水皰。過度暴曬,紫外線會破壞膠原、彈力纖維,讓皮膚提前衰老,甚至引發(fā)皮膚癌。此外,強烈的陽光還會損傷眼睛。
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紫外線最強,這個時段要特別注意防曬。
2、好吃冷飲
冷飲適當吃解暑,大量吃會傷身。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,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,黏膜層變薄,或出現(xiàn)黏膜水腫甚至糜爛。且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,血管處在擴張狀態(tài),突然食用冷飲,會造成血管迅速收縮,引起血壓波動,易誘發(fā)心腦血管意外。
3、空調(diào)吹背
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后,對著空調(diào)使勁吹涼風,濕氣會借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,損傷陽氣。
4、熬夜納涼
很多人喜歡熬夜,從中醫(yī)角度來說,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癥狀,表明體內(nèi)濕氣過重。三伏天應該注意補一個午覺,二三十分鐘都可以。但如果過了1個小時,就會影響晚上睡眠了。
5、久坐不動
有些人不愛動,但是,久坐會導致供血不足,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,影響濕氣的排除。適當排汗可以加速人體新陳代謝,有助于人體“排廢祛濕”。久坐還容易導致腿腳腫、下肢血栓形成,加速脊柱老化。建議大家每隔段時間,就起身活動活動。
6、濕發(fā)入睡
夏天時,人洗澡特別勤。有的人頭發(fā)濕漉漉的就睡覺,導致“濕邪”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。所以,一定要把頭發(fā)擦干再入睡。
7、過量運動
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,鍛煉必須量力而行,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;其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;室外氣溫超過32℃,空氣濕度超過60%時,最好選擇在涼爽的室內(nèi)運動。
四、如何預防中暑?
1、室外避熱
穿透氣性、吸濕性較好的服裝;晴天外出時要戴上遮陽帽或打遮陽傘,避免陽光直射。
2、科學沖涼
不要在劇烈運動后或大汗淋漓時立即洗涼水澡,先休息15~30分鐘,等體溫恢復、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時再洗澡。
3、常備藥物
夏季家中可準備十滴水、藿香正氣水(片)等;
提示:十滴水、藿香正氣水(片)均含有酒精,不建議兩種藥同時服用。
4、正確飲水
少量多次補水,千萬不要一次補充大量水(大于500毫升);建議先喝一兩杯水,隔半個小時再繼續(xù)補充。
5、室內(nèi)降溫
室內(nèi)要注意通風降溫,并適當使用電風扇或扇子;空調(diào)溫度不要低于26℃,以免出門時難以適應。
五、中暑了怎么辦?
搬:迅速將患者搬到陰涼、通風的地方,使其平躺,為他扇風,解開其衣領(lǐng)褲帶,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熱。
擦:可用冷水淋濕的毛巾放在患者頸部、腋窩或大腿根部腹股溝處等大動脈血管部位,幫助患者散熱。
飲:若患者仍有意識,可為其適當補充水分。
送:若患者出現(xiàn)暈倒或昏迷,并有不明原因的高熱,簡單處理后應立即撥打120就醫(yī)。